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首次揭示重金属汞对圆尾蝎鲎消化道的急性毒性效应

撰写时间:2025-04-29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与所级南海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重金属汞对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消化道的急性毒性效应,为濒危物种保护和沿海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Histopath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adult horseshoe crabs under mercury stress》为题,发表在毒理学领域权威知名期刊《Aquatic Toxicology》(JCR一区,IF=4.1,联合培养研究生张菀铃为第一作者,颉晓勇副研究员和谷阳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从组织病理学与组织化学角度,系统评估了急性汞暴露(0.5 mg/L和5 mg/L)对成体圆尾蝎鲎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肠道)组织的损伤特征。结果显示,汞暴露导致消化道组织出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病变。随着暴露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0~96小时),消化道组织中黏膜剥落、纤维变性、肌层分离等损伤现象逐渐加剧,其中胃部组织损伤最为严重。黏膜上皮细胞普遍发生形态变异、解体及脱落,提示其可能通过自我脱落机制以缓解汞毒性。此外,肠道黏液细胞密度随时间推移显著下降,反映其屏障功能受损。

研究指出,消化道功能障碍不仅危害圆尾蝎鲎个体健康,还可能导致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进而威胁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海洋无脊椎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学响应机制,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



                                             

图1.本研究的实验流程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D240140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4A1515012696)、广东省基金海上风电联合基金(2023A1515240004)、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22MS154)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3TD15)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445X24003722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