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首次科学记录南海区域巨口鲨活动

撰写时间:2025-08-01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在南海渚碧岛附近海域首次实现对巨口鲨(Megachasma pelagios)的科学观察和影像记录,为巨口鲨在该区域的分布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Field report of a megamouth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Taylor, Compagno & Struhsaker) in the Zhubi Dao,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于鱼类生物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论文第一作者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田翰,通讯作者为张俊副研究员和陈作志研究员。

调查区域

巨口鲨全世界计1属1种,是一种大型滤食性鲨鱼,多栖息于深海,相关记录和研究报告极少,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此次发现源于2018年9月18日台风“山竹”过后的一次意外捕获——调查团队乘坐“南锋”号渔业科学调查船在南海渚碧岛附近进行深海鱼类调查时,通过中层拖网捕获一只稀有大型鲨鱼活体。现场测量显示,该鲨鱼体长5.0—5.5米,体重约1000千克,具有巨口鲨典型的宽大头部与显著巨口特征,经确认为成年雌性个体。研究团队在详细记录捕获过程、完成数据采集后,已将其成功放归海洋。

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显著:其清晰的活体影像及性别信息,首次填补了南海区域该物种研究的空白,为探索其性别与地理分布的关联提供全新视角;同时,该记录进一步丰富了南海鱼类多样性数据库。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外捕获可能与其垂直迁徙生态习性有关,也可能受台风“山竹”扰动影响,为研究巨口鲨“日间垂直迁徙”假说提供了新线索,更开创了台风对深海物种行为影响的研究新方向。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开展拖网作业前,可使用全向扫描声纳对调查海域进行监测,以减少对巨口鲨等稀有物种的干扰。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D2400501)、农业财政专项(NHZX202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3TD05)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3XK03)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jfb.70146

巨口鲨捕获、观测、释放等过程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