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标本详细信息表格 返回

×

×

×

×

×

×

×

×

×
中文名 大青鲨
拉丁名 Prionace glauca(Linnaeus, 1758)
脊索动物门
软骨鱼纲
真鲨目
真鲨科
英文名 Blue whaler shark
俗名 水沙、大翅沙、鋸峰齒鮫、爛沙(臺東)、大青鯊、水鯊、大藍鮫
标本号 SCSFRIF20210013
   
采集人 采集地 采集时间 鉴定人 标本存放位置
2013-02-15 梁沛文 标本馆2楼
鉴定参考 台湾鱼类志(沈等,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2001)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颇修长。头窄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长而呈抛物线状。眼小,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长而呈宽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短,通常仅局限于口角部位。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颌齿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稍外斜,无 小齿尖;下颌齿较窄长而直立,边缘具锯齿。喷水孔缺如。 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远在 胸鳍基底之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 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狭长,后缘凹入,外角尖突, 内角圆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 尾鳍窄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体背侧深蓝色;腹侧白色;体无任何色斑。胸及 臀鳍之鳍尖暗色。
分布范围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北可达挪威,最南可达智利,在 太平洋中以20°N至20°S间。大青鲨其最适宜的水温在7—16℃,但在21℃或更高水温中仍可生存。大青鲨会有规律地由大西洋开始沿盛行洋流迁徙。见于温带和热带远洋区中。喜冷,因而在墨西哥湾、亚德里亚海或红海中未有发现。 分布于各温、热带水域。我国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有分布。
繁殖特征 大青鲨为卵胎生动物,有卵黄囊胎盘,每胎可生4—100只幼体。母鲨妊娠期为9—12个月。雌性个体在5-6岁时成熟,雄性则在4-5岁。普遍认为雄性在求偶过程中会咬雌性,因而成年大青鲨个体可根据其是否有啮痕来鉴定其性别,为适应这种交配方式, 雌性大青鲨进化出了比雄性厚3倍的皮层。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大洋上层大型鲨鱼,偶可见于沿 海水域,曾有报导出现于河口区。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动, 胸鳍开展, 背鳍及 尾鳍上叶会露出水面,缓慢游动。性凶猛,活动力强,对人们具有主动攻击的危险性。主要以 硬骨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海洋哺乳类、 海龟、海鸟、大洋性蟹类等为食。
经济价值 主 要以底拖网、围网、诱笼、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具经济价值。肉质尚可,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上品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濒危等级及保护措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